“水資源短缺、水污染加劇和水浪費嚴重,已經成為當前制約我國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最嚴重問題。”在政協第十二屆全國委員會第二次會議上,全國政協委員、新疆師范大學副校長牛汝極以“鏡子”為喻,道出了水在生態文明建設中的重要作用:“水是發展的一面鏡子,以水為鑒,可以正衣冠,可以知興衰,可以明得失。水不僅能照出環境污染與否,更能照出政績觀正確與否、發展觀科學與否。”
他建議,要形成強有力的制度約束,盡快將生態文明建設指標納入經濟社會發展綜合評價體系,并大幅度增加其考核權重。
“我們要像對貧困宣戰一樣,堅決向污染宣戰。”3月5日,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在十二屆全國人大二次會議上的鏗鏘表述,充分展現了政府對生態文明建設的堅定決心。
《政府工作報告》提出:必須加強生態環境保護,下決心用硬措施完成硬任務。實施清潔水行動計劃,加強飲用水源保護,推進重點流域污染治理。
“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戰略部署,尤其具有重大戰略意義。”本屆兩會期間,生態文明建設成為代表和委員熱議話題。水是生態環境中的主要控制性因素,水生態文明建設亦成為代表和委員關注焦點。
共鳴水生態文明建設之義
只有管好水資源,做好水文章,生態文明才有基礎和保障。
“水生態文明是生態文明建設的基礎。”全國政協常委、中國科學院院士、青海大學校長王光謙說道。“例如河南省南陽市,作為南水北調中線水源地,正借助水生態文明建設試點城市的機遇,重新規劃城市發展,提出‘以水興城’,把水生態、水產業打造成高效生態經濟示范市的重要支撐。”
2013年年初,水利部在《關于加快推進水生態文明建設工作的指導意見》中,提出了水生態文明建設的主要內容;2013年3月,水利部印發《關于開展全國水生態文明建設試點工作的通知》,正式拉開了各地建設水生態文明城市的序幕。截至目前,全國已經有46個城市成為水生態文明試點城市。山東是全國第一個啟動水生態文明試點城市建設的省份。結合本省經驗,全國人大代表、山東省水利廳副廳長曹金萍說:“在推進城鎮化進程中,要量水而行,因水制宜——既要滿足人對水的需求,也要避免人對水的傷害。”
水生態文明建設,為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提供了堅實水利支撐。
共議水生態文明建設之策
《政府工作報告》將“努力建設生態文明的美好家園”列入今年重點工作。在建設美麗中國可持續發展的大背景下,水生態文明作為建設生態文明的基礎性工程,應當如何推進?
來自美麗甘肅肅南裕固族自治縣的賀穎春委員說:“這幾年肅南也開始面臨干旱問題,所以我特別關注祁連山生態環境保護的問題。”她建議加大對祁連山地區的生態補償力度,建立完善生態功能區天然林、草場、水和礦產資源等生態補償體系,啟動水源涵養區生態保護、恢復與綜合治理項目,遏制生態惡化。
《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落實主體功能區制度,探索建立跨區域、跨流域生態補償機制”。來自湖南省環境保護廳的潘碧靈委員就洞庭湖季節性缺水等問題建議把洞庭湖生態經濟區建設上升為國家戰略給予支持。同時提出,三峽工程應以防洪生態環保優先,進一步支持下游生態建設。民革中央專職副主席何丕潔等3位委員聯合建議:推進潔凈水源工程建設。
吉林省水利廳副廳長車黎明委員說:“水生態文明建設要結合深化水利改革工作,重點抓好水資源的管理工作,落實最嚴格水資源管理紅線。”牛汝極則認為,公眾參與很重要,“讓公眾深度參與,擁有知情權、話語權和監督權,并要拿起法律的武器,違法必究,才能推進好這項工作”。
共懷水生態文明建設之愿
生態文明建設首先是一種價值理念,也應當是國民意識。駱沙鳴委員強調:“要把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的生態文明理念進行有效傳播,要實現‘經濟人’向‘生態人’的轉身。”
“水生態文明——水生態固然重要,文明也不可忽視,兩者是相互促進關系。”趙韓委員指出,“只有文明的形成,才能夠使生態和水生態長久。”袁亞湘委員則呼吁:“水情教育一定要加強,認為浪費水就是浪費幾個錢的思想要不得,水的價值不可以用金錢來衡量!”
加快頂層設計,完善補償機制,健全監測體系,加大懲處力度……代表委員在共商國是中傳遞正能量,為美麗中國夢共懷一個愿景。如全國人大代表張天任所言:“守護綠水青山,留住藍天白云,是人民福祉所系,也是對子孫后代義不容辭的責任。”
水生態文明是人水相依、和諧共處、良性循環、全面發展的文明形態,其實質是人水和諧。實現人水和諧,美麗中國就有了健康的底色,中國夢便有了綠色的動力。
來源:中國水利報、
作者: 李旸